A師兄說:

在第六期電子雜誌上看到一篇《發心人員的故事》,頗有感觸,淚水不由自主地流滿臉頰。發心人員所走過的艱辛歷程、所面對的酸甜苦辣、所經受的冷嘲熱諷、所處理的繁雜事務,都那麼形象自然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因為我做過、經歷過、現在正經歷著,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夏天,人們紛紛躲到空調屋內、或避暑山莊納涼,我們下班後卻要緊鑼密鼓、看書備課、組織各種活動。秋天,農民看著高高的穀堆,笑著在地頭閒談,我們卻仍在不斷地把佛種灑向荒蕪的心田,不分季節和時間。冬天,棕熊蜷縮於樹洞中冬眠,我們卻不可以在聞思修行的道路上偷懶。春天,萬物復蘇、百鳥爭鳴、一片生機盎然,我們卻不能把希望僅僅寄託於明年的春天。


上師的弘法步伐快馬加鞭,我們的生活也越發忙碌而充實。我累了,但還是要堅持。


窗仰望雲霧飄渺的藍天,我屬於哪一片雲?哪一片雲又屬於我呢?歲月無痕,世間的瑣事數不勝數、紛繁複雜,何時能夠停歇忙碌的步伐,何時能夠得到心性休息而安眠?經常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一個個想法在頭腦中閃現,這能行嗎?合乎道理嗎?符合大家的心意嗎?我們這些發心人員都在不遺餘力地儘量尋找好的、對眾生有利的因緣。


眾生皆具佛性,這智慧之光被層層無明煩惱的雲霧所環繞。為了真正認識自本性、了達自我、做到真正的慈悲與大愛,我們願意跟隨上師,精進學法,甘於犧牲和奉獻,願意帶動大家展開愛的接力和循環,並且不緊亦不松的堅持下去,讓生命之光快速開顯,讓生命之光更輝煌、璀璨。


多希望讓浪子重投母親的懷抱。


多希望讓大地永保春天的溫暖。


多希望讓人們得到永久的富足。


 多希望讓心靈回歸寧靜的港灣。


末法時期做事難,做善事更難,做佛行事業更是難上加難。幾年前有位在學院發心多年的師兄對我說:「你發心做事情就要接受別人的評判,你的付出99%的結局是會被列出十大罪狀,甚至一百條罪狀都不算完,理應樂觀大度地說,好,是我的錯,我向您道歉……」我樂盈盈地答應了。現在看來真讓他言中了,許多的風言風語令我耿耿於懷、心煩意亂。不過,感謝上師三寶的加被,我挺過來了,感謝這些風言風語鍛煉了我的心志,成為了我修行的助伴。


 如今我仍然固守著一個信念:我們要做真正誠懇謙虛、賢善有內涵的人,其目的並不是去博取他人的稱讚。我希望將自己這顆微薄的水滴融入上師的智慧願海之中,在上師弘法利生的洪流中無怨無悔地付出、承載一切舟航駛向涅槃的彼岸!


 


B師兄說:


我也覺得,一開始我覺得,是我給你們做事,你們還挑挑揀揀,大不了我不做了你們愛咋咋地去吧!後來發現自己並不是不可缺少的,你不做有人做啊!


但是,能服務眾生的機會,能積累福報的機會 ,能磨練自己的機會沒有了!


到頭來有些明白,原來我服務還是給自己服務的!我叫個什麼冤枉啊!


 


C師兄說:


我個人覺得給眾生服務就像把你放到放大鏡下面,


其實成就的是自己不是眾生,所以發心服務人員應該調整好心態,


如果得到師兄們的讚美也如夏季之彩虹不必沾沾自喜,


因為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是自己的福報,


要感恩服務的對象,是他們給予了這個機會;


當受到大家都挑剔時,確實有些難過,那是自己的我執在起作用,


但有時候仔細的想想,眾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因為我們發心人員的身上也有這樣那樣的習氣,


所以只有不斷修行改正才能更好地服務大家,否則肯定會受到挑剔的。


我的感受是當用一顆菩提心真誠的去做,細微之處見真情,收穫的真是太多.......


關鍵是一顆熱忱、快樂的服務的心!


 


D師兄說:


琴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不是調的過緊,也不是過鬆,而是鬆緊適度,中道。


我們往往不是過緊,而是過鬆。


身累、心累,更有一分責任在內,


不僅僅是對大眾沒有盡職的責任,


更是感覺自己能力欠缺,影響、耽誤大眾的聞思修的愧疚,


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夠利益大眾。


自己的習氣,天大自己擔,


以此影響道友們,實在有愧於心,愧於上師三寶。


也許,有時缺少信心是一種魔業,


也許,有時缺少的不僅僅是信心。


當我失意的時候,請你不要吝嗇,


伸出你的雙手,為我鼓掌,給我勇氣,信心,


伴我走完未來的路。


當我得意的時候,也請你不要吝嗇,


請伸出你的雙手為我加油,


給我支持,信心,讓我更好的走完未來的路。


賢善的道友們需要互相鼓勵,支持。


請伸出你我的雙手。


 


輔導員A說:


非常讚D師兄的分享!


末學長期發心,也經歷過諸多發心的人事,想分享一種認識:


我們在聞思修發心的過程中,


任何讓我們終止我們正在行持的重要的善法的都是魔障。


魔障以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顯現,否則就會失去它的效用,


其中一種就是:我能力不夠。


這種心理暗示常常在非常重要的技術或輔導等發心人員心裏反覆出現,


他們內心會說,上師的事業很重要,需要一個聞思修非常優秀的人,


或者,需要一個技術上人出類拔萃的人,我不能勝任,


我的這個位置如果由一個比我優秀的人擔當,對上師的事業會如虎添翼。


而我,可能耽誤上師的事業。


或者,一位正在聞思或講法的人心裏會這樣想:


我嘴上滔滔不絕,內心卻沒有任何修證,這樣也不能真正為人帶來利益。


我應該修行。我已不年輕,不能荒廢光陰,應該修行。


上師不傳密法,只傳顯法,我應該到傳密法的道場去。


就這樣,


他們離開了上師仁波切弘法事業中非常需要他們的某個關鍵的位置,


或者正在進行的聞思修行。


他們可能給弘法事業造成某種損失,


但這是暫時的,他們自身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為他們沒有認出魔障。他們被打敗了。


 


末學在「無塵師」中寫到「她不因為沒有精通五部大論而畏懼、退卻」。


這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之一。她不被以任何形象出現的分別魔打敗。


 


當我們內心比較軟弱時,我們心中的敵人就會異常巨多和強大,


當我們堅韌不拔,抱著死於溝壑的決心時,這些敵人就會微不足道而退卻。


分別魔經常在發心人員之間、居士和出家人之間、弟子和上師之間製造違緣。


如果我們容易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分別,則很容易中計,


不知不覺為別人的發心製造違緣,或者在違緣前退心。


 


 


 


 


 


 


此篇轉自菩提網絡佛學院 ( 喇榮五明佛學院 )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1948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