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阿榮博堪布

近日,有弟子問我如何與上師相處,如何跟上師學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參考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和華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中關於 依止上師的內容,結合自己平日的觀察,試著對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作了一個簡單而且不全面的闡述。對於文中疏漏不當之處,我在此向諸佛菩薩至誠懺悔,並期待讀 者的斧正和諒解。我要特別感謝向我提問的弟子,使我有機會反省自己忝為人師的言行。若這篇文章還有些許可取之處,能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就是我莫大的欣 慰了。

從皈依到現在,我們努力聞、思、修,生起和鞏固出離心、菩提心,並且試探著瞭解空性。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如何處理與上師的關係。

我們似乎不可能在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出解脫的門道。從無始以來在輪回中流轉至今依然困惑,就是一個證據,說明我們僅靠自己的盲目追求和探索是走不出輪回的。佛陀對生命真諦的了悟像長夜裏一盞明燈,照亮無數行者的解脫之路。

兩千五百多年前,他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時,我們不知在哪里遊蕩,總之是錯過了跟隨佛陀學習、思考、體證的機會。兩千五百年,我們由於傲慢、顛倒、固執、牽 掛和恐懼,一再錯過機會,直到今天。儘管我們依然偏狹,依然不知珍惜,卻有人依然持佛陀的智慧明燈,在無盡的夜裏等待為我們照亮前路。如果我們還是錯過, 他說:他會停留,他會再來,直到我們不再錯過。這就是上師的慈悲。
   
上師是藏語喇嘛的意譯,指佛法上的老師,或稱師父。從向外馳求轉向回歸自性,在這個轉變發生的那一刻,我們便開始準備與上師相逢了。因為習慣於按自己 的偏好解釋文字背後的涵義,思維也總是跳不出自我的窠臼,如果沒有上師的協助,我們自行閱讀、思考或按圖索驥地修煉,很難圓滿證悟本性。能準確闡述經 論意旨、啟發思考並應機給予點撥的上師,是我們學佛路上必不可少的道友。在此基礎上,上師本人若有證悟成就則能指導弟子更加迅速、直接而貼切地獲得修證體 驗。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去諸佛沒有一位不是依靠上師而成佛,賢劫千佛也都依靠上師獲得究竟證悟。如果我們有佛菩薩的智慧洞見,就會看到今生今世與上師的相逢,是我們在輪回中最圓滿、最溫馨的經歷。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寫道:具德上師是弟子一切智慧功德的來源。世俗之事,一般人也能幫你解決,而成辦死生大事,方法只有上師能教給你。要解脫輪 回的束縛,僅有心願還不夠,我們得在上師的引導下學習取捨因果,以上師為對境迅速有效地積累福慧資糧。救拔眾生出輪回苦海最有力的是上師的加持,智慧、慈 悲、信心等功德增長最快的方法也是依靠上師。解脫之路上沒有比上師更好的嚮導。
   
毫無疑問,我們都是真心想學佛、想解脫,否則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和不信任的年代裏,我們不會選擇修行這樣一條難行之道,也不會心甘情願接受上師的指導。問題是我們低估的狡詐、頑強,以及為了自保而無所不用其極的能力。
   
會隨時跳出來,破壞我們跟隨上師學習佛法的因緣。為什麼它如此不喜歡上師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按照藏族人的傳統,一個人拜見上師時會做什麼。通常他會獻上供養並頂禮,這不僅是出於禮貌和恭敬,其背後另有深刻的含義。
   
供養包括法供養、承事供養和財物供養,其中以修法的功德供養上師最為殊勝。法王如意寶以前不止一次強調過:與他結緣最主要是通過修持善法結緣,法供養最令他歡喜。佛法修行的結果就是斷除對的執著。
   
雖然真正的上師不會貪執錢財,但從弟子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執著莫過於錢財,見到上師而能把自己最執著的東西送出去,表示你願意放下對物 質的貪執,接受上師的教導。這不僅是削弱我執的有效方法,也是積累資糧的方便之道。無論對上師做何種供養都能迅速積累起巨大的修行資糧。

關於財物供養,一些人可能會有誤解,認為誰供養的錢財多誰的功德就大,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即使勉強拿出一點錢財供養上師,也不會有多少功德。其實,供養上師主要看弟子的發心。如果你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那麼供養上師很多財物也不一定就有大功德。

當然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說過,供養財物的多少雖不重要,卻不失為判斷弟子信心大小的一個依據。沒有信心,虛榮心再強也不會輕易拿出錢財去供養上師三寶。如果你對上師有堅定的信心,發願也清淨,供養財物不論多少都同樣有大功德。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老乞丐常常看見國王、王子和其他人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去供養。但她一天乞討下來僅要到一枚銅板,她拿著這一枚 銅板去買油,卻發現那連點一盞燈的油錢都不夠。油商出於憐憫,給了她一些油,她歡喜地來到寺廟點了燈,並且發願說:除了這盞燈,我沒有什麼好供養的。但 通過此供養,希望我將來能獲得智慧。願我能幫助眾生驅散心中的黑暗,引導他們開悟。

當天晚上,其他燈的油都燒光了,只有這位乞丐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亮,不但燈油沒減少,連燈芯都仍舊是新的。那天,正好輪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值班照應燈火,他見天色已亮,想把燈熄滅,留到晚上佛陀講經時再點,可任憑他想盡辦法也不能熄滅那盞燈。

佛陀知道後,過來對目犍連說:這盞燈你是熄滅不了的,即使你把世上所有海洋、河流、湖泊裏的水都澆在這盞燈上,它也不會熄滅,因為它是由清淨的發心供養而來,是為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而點燃的。這時,那位乞丐走到佛陀面前,佛陀授記她將來必定證悟無上正等正覺,號燈光佛。

可見,以清淨發心在具德上師前哪怕做微不足道的供養,也有無量功德。

經論中還說,凡是賞心悅意的事物,如路邊潺潺的溪流、山野的花,都可以觀想供養給上師,功德同樣不可思議。
   
承事供養指為上師做事或侍奉上師。因上師的所作所為無不在饒益眾生,無不住于正法中,我們通過自己的身語行為為上師創造便利,雖不是直接修法,卻也在間接 上利益了眾生、護持了正法。並且,這種隨喜的功德將匯入上師的功德海中,由聖者上師宏大的願力而生出的一切善業資糧,我們也將同樣獲得。所以,無論為上師 做什麼,都是在積累修行的資糧。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圓滿之前,不可能完全證悟空性;即使已證悟了空性,在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前,仍需精勤積累二種資糧,使修道日益增上。每當我有機會為上師法王如意寶做點事情,都會高興不已。

昨天破曉時分,在夢中,日夜思念的上師來到我修行的山洞外,我驚喜交加地奔出去。法王笑嘻嘻在洞口的一塊藏毯上席地坐下,我擔心後面的岩石會碰到法王的頭 和背部,忙又跑回洞裏拿了一塊大羊毛毯想為法王做一個靠墊。心裏實在太高興又太緊張,我怎麼也沒法把那毯子擺弄成靠墊。一直到醒來,我都處於喜悅的忙亂 中。
   
人們也常把供養分為身口意三門供養,指在行動、言語、思想上修持佛法,以此作為對上師的法供養;以及在行動、言語上對上師作承事供養,以意念隨喜上師的功德。不論哪種形式的供養都能幫助我們增進信心,減少我執。
   
五體投地的頂禮,一方面表示你決心放下傲慢和成見,把自己擺在最低的位置,坦然接受一切,不再擔心摔跤和失去;另一方面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資糧。佛經中說,佛陀三十二種寶相之一的無見頂相,便是因恭敬頂禮具德上師而來。
   
拜見上師時,供養和頂禮都有明確的象徵意義,表示我們準備好放下我執,這是與上師相處時應有的心態,也是自我不喜歡上師的原因。在上師面前,沒有自我的立足之地。
   
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態面對上師?

首先,在見到上師之前,已經有了很深的成見。上師應該仙風道骨,儀錶堂堂,成熟又單純,威嚴而慈祥;上師應該有求必應,在我們沮喪的時候給予安慰,困難的 時候給予幫助;上師應該適時顯露神通,以博弟子的歡心,使他們不致于因為修行枯燥無趣而退了道心……我們就是帶著這麼多的應該去見上師的。如果實際情 況與預想的不同,我們便感到失望,甚至開始懷疑上師是否真有德行。

一些人見到上師後會猶豫,不知是否需要深化與他的關係。在與某位上師建立正式的師徒關係之前,的確需要仔細觀察。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捨道 理的導師。如果不加觀察而錯認不合格的人作上師,求法者將在輪回的痛苦中陷得更深。藏傳佛教尤其強調觀察上師。金剛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一旦建立就不能失毀, 否則觸犯密乘戒甚至破戒,後果極其慘烈。

如何辨別真正的上師,《普賢上師言教》中講得很清楚。

在末法時期,雖然如續部經典中所說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師極為難得,但作為合格的上師,至少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是具有無偽的菩提心,其次是精通教法,能應弟子的需要完整傳授某一解脫法門,第三是戒律清淨。而判斷一位修行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資格,其密乘戒清淨與否就要擺在第一位。

金剛上師並不像堪布活佛仁波切那樣是一種頭銜或稱謂,它代表的其實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一種關係。當上師為你灌頂、講解續部教言或傳授 密法訣竅時,他與你之間的關係便成為金剛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如果上師本人密乘戒不清淨,法脈傳承到他那裏就中斷了,他又拿什麼來為你灌頂、講解和傳授呢?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十分用心,吃頓飯、買件衣服都當大事;可在選擇上師的問題上卻非常盲目大意,似乎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是他的上師,只要自我告訴他:有了一位上師會讓他感覺自己更完整。

一個人會值遇怎樣的上師,這既取決於個人的發心及與上師的因緣,又與同時代眾生的共同業力相關。當年,釋迦牟尼佛直接以佛陀的形象出現在世間引導眾生,而 在佛滅度後,眾生由於福報減小,只能看見佛以阿羅漢的形象示現;阿羅漢之後是班智達利益眾生;到現在末法時期,眾生眼裏只能看見普通人,佛便以普通人的形 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就個人而言,沒有宿世的福報,今生不可能值遇賢善的上師,而內心不清淨,真佛現前也不會見其功德。所謂觀察上師也是觀察自心。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去拜 師求法的?是為了解脫還是為了別的?是希望所有眾生都今生得安樂、來世得解脫,還是只想自己早日脫離輪回的痛苦?是想瞭解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還是想獲 得某種靈修體驗或者擁有某種新的身份?若自心清淨,佛陀即使以普通人形象示現,你也能認出他是佛;若自心不清淨,再好的上師你也看不出他的好。

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跟隨佛陀幾十年,始終就認為佛陀不如自己有見地、有修證、有功德。佛以何種形象示現,這與眾生的共業有關;而在你眼裏上師是佛還是凡夫,則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的福報和智慧。

《普賢上師言教》中特別指出,對上師進行觀察是指在未結上求灌頂求傳法的緣分之前善加觀察,之後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則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則不依止。已 經依止了上師後,上師無論行為怎樣都應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視為功德,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如果生起惡分別念,則會導致不可思議的過患。
   
此外,師徒之間是否心靈相契也很重要。藏語中把拜師學法稱為喇嘛啦登巴登巴指依靠,心裏堅信依靠上師必定解脫。

各人與上師的緣分不盡相同,有人初見上師或僅僅聽到上師的名字就會有強烈感應,像米拉日巴尊者第一次聽人提起大譯師馬爾巴羅紮,就對這位不曾謀面的上師生起了無比的信心;也有人是通過不斷與上師接觸,增進瞭解而逐漸建立起信任。

有的弟子能長期跟隨在上師身邊學法,像麥彭仁波切的弟子沃莎隨侍仁波切三十七年,朝夕相處直到上師圓寂;有的弟子在上師面前求法、聽法一段時間後,就不得不離開,阿底峽尊者曾向一百多位上師求法,善財童子也曾走遍名山大川尋訪眾多善知識。

然而不論身體離上師是遠是近,只要內心保持與上師的默契溝通,理解、領悟、牢記他的教誨,在心靈深處感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領受到上師源源不斷的加持。這便是跟隨上師修學佛法,依靠上師趣入解脫。
   
因觀察而不急於跟上師親近,與因成見而對上師失望,是兩回事。你究竟是不抱成見地觀察,還是感覺上師與你所期望或迷戀的形象不一致?有時候,上師會故意以 出人意料或令人失望的形象出現,挑戰你內心的開放能力。你如果希望上師威嚴,則很可能看到他頑童氣質的一面;你以為上師和風細雨,他則會表現得嚴厲苛責; 你覺得上師應該超凡脫俗、與眾不同,他就會像個普通人一樣打嗝、剔牙、生病、衰老。

一心想求即身成佛要訣的米拉日巴尊者,見到上師馬爾巴時,馬爾巴正在地裏幹活,他是個不起眼的農夫。名滿天下的大學者那諾巴求見上師帝洛巴時,帝洛巴正在 窩棚裏吃魚,他是當地人所公認的瘋乞丐。跋山涉水、歷經磨難的常啼菩薩最終見到上師法勝菩薩時,法勝菩薩正在宮殿裏享受妙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上師們 看來套路都差不多,上來先打破你的成見,讓你悵然若失、不知所措,讓你認識到成見的虛妄可笑,尤其是對你指望能傳授你解脫之道的那個人抱有成見。

以前我舅舅羅榮丹巴,常對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津津樂道: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外公過世時,家人請來著名的索南嘉措活佛為亡者超度。誰知活佛過來飽餐一頓 後,倒頭便睡,舅舅見狀,心裏不免著急。直到第二天中午,活佛才醒來,他笑著說:我還是念念經吧,不然那個孩子要怪我了:盡吃我家的東西,什麼事也不 做。舅舅聽了這話,又驚訝又愧疚,對索南嘉措活佛生起了巨大信心。
   
沒有被上師的顯現嚇跑,你留了下來。這也許是很久以來第一次,你抵制住自我的誘惑,沒有被它牽著鼻子走。

這失敗讓驕傲而狡猾的自我無論如何也不甘心,於是它立刻使出新招,向你道喜說:現在你已經成為這位重要人物的弟子,你的福報非常人可比。你不僅比一般的凡夫俗子更高明,也比其他宗派的佛教徒更尊貴。你是上根利器,萬里挑一。

如此吹捧之言,你聽起來卻頗為受用。讓你感覺自己很重要,是自我慣用的伎倆。在自我的慫恿下,你忙著扮演新的角色。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 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師面前,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這種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絕大部分時候卻是無意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