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



是佛教的基本教誨,
可用來調整、調適自己的心。
 
需要了解三個方面的無常:
環境的無常,身體的無常,心的無常。
 
沒有相當修行的話,
難以直接體驗到
心的短暫、無常的本質。
 
開始時
藉著了解環境中的無常會容易得多,
然後逐步能了解環境、身體和心的無常的本質。
環境一直在改變,而你的身體隨之改變。
環境變動,你的身體隨之變動。
 
由於外在環境中
沒有固定、不變的現實,
身為環境一部分的你的身體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當身體隨著環境變動時,
會讓你感受到環境也在變動。


身體一直在改變,
因此當你體驗到
身體上的不適或舒適時,
那個感覺沒有固定的本質,
過一陣子就會消失。
 
肉體
也會感覺到飢餓、乾渴和其他的感受,
這一切也都是短暫的,
也會隨著身體而改變。
這一切改變
都會在你的身體上造成感受,
因而影響到你的心。
了解這一切,讓你透過
覺知
自己對外在環境、內在自身的變化之感受,
而在修行上有個契入點。


我們很執著於
自己的肉體,珍惜它,不輕易放棄。
然而,深切覺知
身體變化的本質,
到頭來終免不了毀壞,
會幫助我們比較不執著於身體。
我們能使自己擺脫身體的限制,
能更擺脫身體的作用、動作和感受。


沒有一個修行的方法,
很難體驗到
心的無常。
 
如果我們的念頭
是長久不變的話,
就不會受到
遷流不息的心所困擾。
 
當我們與自己
不和時,
就覺得不自在,焦躁不安。
在那種情況下,
我們需要一個方法來安心,
來覺知
來來去去的念頭
不在我們的掌控中,念頭起伏不定,接續不斷。


使心平靜的一個方法,
就是去觀
念頭的短暫本質。
知道自己的念頭
是自生自滅的,
就不需要受到它們管控或制約。
你的心會定下來,
以超然的覺知
來觀察念頭,情緒也會變得平穩。
如果做得到的話,很快就能使心平伏。


首先,
學著放鬆身體,
從頭部開始,一路往下到身體其他部位。
一旦安定下來,
只要知道
身體坐在那裡,而且維持那種單純。
 
同時,
要覺知無常 ——
環境的無常,身體的無常,
最重要的是,心的微妙的無常。


下午開示:修行方法的關鍵


修習默照的基礎
就是放鬆,
以全部的覺知在那裡打坐。
 
重點
就是持續不斷地維持放鬆的身心。
能做到這一點,心就比較不會散亂,
那時就至少是在修行初階的默照。


嘗試放鬆時,
大部分人
不是變得太鬆懈,進入昏沉,
就是太認真,造成緊張或散亂的心。
 
放鬆
不表示身體變得鬆垮,心變得懶散,
而是整個人很泰然,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
覺知自己只是在打坐。
 
如果不放鬆,就很難從這種修行得力。
舒服的姿勢能幫助你自在。
 
打坐時,可能感覺不適、疼痛、痠。
在這種情況下,
放鬆並不表示該鬆懈,
而是把這個機會
當成能完全覺知全部身體。
 
不要集中或限於
讓你疼痛的特定部位。
 
相反地,
把它們看成
全身知覺的一部分。
知道
在這個整體中有一個部位疼痛,
但能脫離那種疼痛。
能脫離那種疼痛意味著
覺知它,但不受它干擾。
 
但在清楚覺知這個時,
必須同時維持正確的姿勢。
如果維持這個態度的話,
對疼痛的覺知就會消退。這就是如何放鬆。



如果在覺知身體之下
也能了解無常,
就能觀察到那些感受
自然地生、住、異、滅。
其實,
痛的感覺
是讓你規範、調整自己的心的機會。
這些情況之所以出現
是讓你開發自己的心。
不要嘗試逃避或屈服於它們;
相反地,要充分利用它們。


堅忍和一心


遇到困難時,
不要很快就承認失敗。
關鍵在於
在放鬆和 一心一意的堅持之間保持平衡。
 
我有個說法:「身體要鬆,方法要緊。」
「鬆」意味著身體是自在的;
「緊」意味著心是警覺而不緊張的。
堅忍意味著持續一心地應用方法。
這樣,修行就連成一片。
要保持平衡,
如果是以放鬆和只管打坐開始,
那麼一心的堅忍自然就會出現。
以放鬆的身心來修行,
而且在堅守方法時要很清醒且一心。
如果在痛苦和不適中
都能這樣維持下去,
那就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以無常
來觀看不適和疼痛,
就會脫離而不執著於它們。
嘗試避免或逃避痛苦,
只不過是執著於它,
表現出的是缺乏對無常的了解。
 
疼痛和不適
在修行中是正常的,
因此要
把你對無常的了解
納入所發生的任何事。
透過無常之鏡
來平靜看待這一切。
能真正看出
它們短暫的本質時,就開始了解空。



可分為觀念的空和經驗的空。
觀念的空
是在知性上
了解所有的現象都是短暫的,
因此缺乏固定、持久的真實。
這並不是經驗的空。
經驗的空
只能直接來自修行。我們稍後會談到這種空。


對治昏沉


飯後的
第一支香經常會覺得昏沉。
請香板
能幫助幾分鐘,但昏沉很快就會回來。
為了消化食物
這種生理上的需求,會減少供應到腦部的血液。
 
這和疲勞是造成餐後昏沉的 兩個因素。
一種有效的對治方式
就是把蒲團墊高一點,
讓你能不費力地伸直背部。
然後縮下巴,睜開雙眼,往前直視,
不要眨眼,直到雙眼充滿淚水。
另一種方法是
高跪在方墊上,雙手合十,
兩眼睜開,那樣子繼續修行。
也可以閉上雙眼休息(除非那會使你覺得更昏沉),
或向下四十五度角凝視。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
那就只要坐在那裡休息。
在這種情況下,不要努力用方法。
 
如果真正疲勞,
要知道什麼時候該休息。
休息時,
請坐得正直,閉上雙眼,
讓身體休息十到二十分鐘。
恢復了警覺和精力後,再回到方法上。


透過覺知呼吸來進入修行


如果熟悉
隨息法,
能把它當成進入
只管打坐的方式,
但不要數息。
只要維持
完全覺知呼吸的進出。
 
心定下來時,
能不費力地
從隨息
轉到
覺知只管打坐。
 
覺知呼吸
變成你全身感受的一方面,
接著就可以開始修行
只管打坐。
 
即使使用隨息法,
還是該以先前說明過的放鬆練習開始。
一旦頭部放鬆了,
要確定心態也是明朗開放的。
把覺知
放在呼吸的進出,
直到心平靜、安定、清明。
這只是用呼吸
為媒介,
讓你覺知整個身體在那裡打坐。
當比較不著重於呼吸時,
就變得更能覺知全身的感受。


睜眼和閉眼


如果能直接
從只管打坐開始,就只管打坐,
不必從隨息開始。
可以把眼睛睜開或閉上。
 
如果眼睛睜開
而不變得散亂或因環境而分心,那就好。
但請不要
盯著或集中
在任何特定的東西。
眼睛是睜開的,
但心裡仍然完全覺知到只管打坐。
這種修行中
只做一件事,
就是體驗自己只是坐在那裡。


閉上眼睛
可以使你不與環境攀緣,
但要小心昏沉。
眼睛可以閉起來,
但心不該休息,而該明白清楚,
特別是要警覺開放。
 
開放
意味著感覺到一種開闊,
在其中可清楚完全地覺知到
整個人在那裡打坐。
如果發現
自己昏沉或遲鈍,
必須馬上使心警覺起來。
張開眼睛,調整姿勢,然後回到修行上。
 
不管眼睛是睜是閉,
只要維持清楚地
覺知身體坐在那裡。
覺知到妄念時,只要立刻回到方法上。
這樣,妄念終究會減少、消失。


身體消失


修行深入時,
心會變得更清楚、開闊,
身體的感受會減輕,甚至消失。
這時,你的心在哪裡?
 
如果突然想到身體在消失,
那個妄念
清楚地標示
你身體的感覺就要回來。
 
在這個意義上,
感覺身體消失
可能只是
另一種細微的昏沉。
如果發生這種現象,
就回到覺知只管打坐。
 
另一種可能是
你的心真正安定了,
但暫時失去了方法。
 
當妄念升起時,
你進入了
一個細微、類似遲鈍的停滯階段。
覺察到這個時,
就把自己帶回到覺知身體。
昏沉和遲鈍
造成身體消失的幻覺時,
解決之道
就是回到覺知只管打坐。
必要時,
首先掃過全身,確定自己是放鬆的。



                          摘自: 無法之法
                                          ~~ 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