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你以為自己是佛教徒,而實際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你換一種吃飯、睡覺、說話、生活的方式,定期燒香、磕頭、放生,為宗教或公益事業出錢出力。這都 沒有問題,關鍵是:你做這些是為了向世人證明你是佛教徒,或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確走在公認的正道上,還是為了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探個究竟。佛陀傳 授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指向解脫;但不論修哪個法門,若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解脫都將遙遙無期。
   
自我說:上師對每個人的解脫都至關重要,一定要給上師留下好印象。於是你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希望博得上師的青睞。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自己本來心 浮氣躁、傲慢生硬,但一到上師面前,整個人就平靜、柔和、喜樂起來。如果這種轉變是自然流露,當然再好不過。經論中對弟子在上師身邊的言行軌範有詳細的開 示,比如態度要謙遜溫和,姿勢要恭敬調柔,不可輕浮張揚、無所顧忌等。對一般人來說,這種種寂靜的威儀是需要刻意模仿,才能慢慢學會的,所以只要心裏是真 恭敬,一開始在上師面前有點做作也很正常。

我的一位弟子每次見到我都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言行舉止顯得有些誇張,常常讓旁邊的道友發笑。雖然作為上師的我並沒有什麼功德,而他真誠的恭敬心有巨大功 德,所以我非常讚歎隨喜他。但如果你只是裝模作樣,想表現得比別人更穩重、大方、有見識、有心胸,好讓上師對你另眼相待,則很難與上師相應。
   
《普賢上師言教》裏工布奔的小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西藏工布地方有一個單純的人,叫阿奔。一次他去拉薩朝拜覺沃佛。到大昭寺的佛殿時,其他人都走了。他又累又餓,看見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燈,心想:覺沃仁 波切是把這些糌粑團蘸上燈裏的酥油吃的,為了讓酥油不凝固才點火,好吧,我也照著他的樣子吃點兒東西。於是,他把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完 後,看著覺沃佛像說:神饈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燈被風吹動您還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師。我的這雙鞋托您保管,我轉繞您一圈就回來。 完把鞋脫下來放在覺沃佛像面前,自己轉繞去了。
   
香燈師回來,看見佛像前的鞋準備扔出去。這時,覺沃佛像開口說話了:這是工布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
   
那個工布奔回來取鞋時,又說:您真是一位好上師。明年請到我的家鄉來吧。我會準備好酒菜等您。覺沃佛像說:好的。
   
工布奔回到家裏對妻子說:我已經邀請了覺沃仁波切來做客。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你記著點,常去外面看看。
   
第二年某天,他的妻子去河邊提水,在水中清楚地顯出覺沃的影像。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訴丈夫:那邊水裏有一個人,是不是你請的客人呀?他馬上跑去看,果然 看見水裏現出覺沃仁波切。他認為覺沃落水了,奮不顧身跳進河裏救人,還真的把覺沃拽了上來,於是他高興地拉著客人往家去。
   
在工布奔簡單的心裏,覺沃佛像不是和佛一樣,而就是佛本人;佛也不是幾千公里以外生活在古代的一個印度人,而是近在眼前、能跟他說得上話的一位上師; 上師不是在天上飛來飛去、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供佛的食子不是擺樣子的,上師出門也會遇風雨,過河不小心也會落水需要人搭救。

阿奔真心恭敬、喜歡覺沃仁波切,否則像他那樣對禮節、應酬完全沒有概念的人,不會張羅著請上師來家裏做客;而他恭敬、喜歡上師的原因,不是上師有名氣、有 神通,而是神饈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燈被風吹動您還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師。阿奔心裏沒有成見和假設,假設自己是信徒,假設信徒應該 如何對上師,假設上師應該如何反應和表現。他不懂這些,只是那麼單純而坦白地來到上師面前,打心眼兒裏親近上師。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與上師的緣分不同,見到上師也會有不同反應:有人放鬆,有人拘謹,有人魯直,有人細膩。記得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和我的幾位師兄弟每次 見上師前都會緊張得手足無措,總要在上師門外躊躇很久,誰也不敢頭一個進,有時不得不靠抓鬮來決定先後順序。不管怎樣,只要是單純而坦白就比較容易與上師 相應。

   
以前法王如意寶談起自己早年求學的經歷,常說:自己對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無比敬畏,雖然心裏渴望親近上師,但沒有上師的吩咐,萬萬不敢魯莽地跑到上師面前 去。那時,他經常偷偷地在遠處望一望托嘎如意寶住的小屋,希望能遠遠地看一眼上師進出的身影,他就心滿意足了;如果張望時恰巧被上師瞅見,叫過去摸摸頭, 他更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法王如意寶還常提到他年少時拜見觀音上師的有趣故事。在後人發掘的蓮師伏藏法中,有十三個伏藏法明確授記了班瑪斯德上師乃觀音菩薩的真實化身,因此人們也稱班瑪斯德上師為觀音上師。

法王初見觀音上師,少年天真爛漫的心裏滿以為自己會見到衣帶飄飄、雍容華貴的觀音菩薩,不曾想眼前出現的卻是一位普通的藏族老人。法王以為自己看錯了,揉 揉眼睛再看,還是一位樸實慈祥的老者。他心想:一定是我的業障使我看不見觀音菩薩!於是,他閉上眼睛深深地懺悔、祈禱。在他心中,上師與觀音菩薩無二 無別的信念不曾有一刹那動搖過。

正因為如此,觀音上師對他讚歎有加,在觀---會上歡喜地對四眾弟子說:從托嘎如意寶那裏來的大菩薩參加我們的法會,使大家念咒的功德成倍增長。真 是太榮幸了!平時我要求大家念咒要嚴格計數,不能隨意誇大,但今天情況特殊,我們可以放大膽子多一點計數也沒問題。說完,帶頭拿起念珠把計數結的位置往 前又移了幾顆。

法王如意寶常用這個故事來教導弟子說:我們由於自己的福報、因緣,也許一時不能現量看見上師就是佛菩薩,但只要我們不起無謂的分別念,真心懺悔自己的業障,上師就會歡喜,上師的慈悲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心間。

   
有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師心若是空中圓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靜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潔圓滿,汙物漂浮、波浪洶湧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汙零亂 的。所以寶月一輪當空,江月各自不同。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論清淨污穢,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才與 上師相應,也不必擔心其他人與上師接觸會減損自己與上師的相應。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實踐中卻常常成為大家修行的障礙。

有時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師,會讓你感覺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會阻礙上師與其他信眾交往。你相信這種帶排他性質的貪執就是對上師的信心,而實際上,它只會妨礙你與上師、與道友之間的交流。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領會上師的意趣。

   
清淨的信心是開放平等的,不會排斥其他道友,也不會排斥其他具德上師。當你能做到絕不捨棄已有的上師時,若值遇其他有緣上師,仍然可以前去依止。不是每個 人只能有一位上師。上師不是某位弟子的專利,同樣,弟子也不是某位上師的專利。有些信心清淨的修行人,由於因緣和修法的需要,會依止隨學眾多善知識,而絲 毫不起衝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師好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淨。如果見到新上師就捨棄原來的上師,則會失去所有上師的加持。 捨棄一位上師等於捨棄一切上師。

以前,有三位修行人向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求灌頂。尊者說:如果他們答應捨棄自己的上師就給他們灌頂。因為這次受灌頂的機會極其難得,其中兩人思前想後,最終 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個叫沃惹的人卻說:我的上師沒有絲毫過失,就算嘴裏假裝說捨棄而心裏不捨棄,我也不會做。於是,他被尊者趕出了受灌頂的行 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鄉的路上,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派人把他請了回去。尊者當眾讚歎說:依止上師就應該像沃惹一樣。隨後把那兩位捨棄上師的求法者 趕出了寺院。後來,沃惹依止欽哲益西多傑上師多年,被上師稱為與我無二的尊者

   
弟子的所作所為皆為令上師歡喜,這樣的動機無疑是純正的,不過有時令上師歡喜卻會成為我們固執己見的藉口。當我們認定自己所做之事正確無誤時,會比平 常更固執;而對虔誠的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讓上師歡喜更正確的事了,所以我們一旦認准自己的方式合乎上師心意,就很難再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見和做法。

然而道友之間,尤其是金剛道友間的和睦相處極為重要。金剛道友是解脫路上直至成佛不離不棄的同行者。金剛道友鬧矛盾會擾亂上師的心,對上師的住世和弘法利 生事業製造違緣。出發點是令上師歡喜,最後卻犯下如此嚴重的過失,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還是我執在作怪,什麼都有可能被我執 用,即使最良善的動機也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時輪金剛》中明確指出,十四條密乘根本戒中關係到上師的有三條:不擾亂上師心,不違背上師教言,以及金剛道友間不相互嗔恨。這第三條戒律常被人忽視。人 們只知道上師是嚴厲的對境,卻不知道金剛道友之間關係緊張、破裂直接關乎上師,因此也是嚴厲的對境。我們若有機會與其他道友共事,一起為上師、為佛法做點 事情,應該珍惜這份福報和緣分,隨喜道友的發心和行為。即使有意見分歧也可以溝通解決。

很多時候,為了護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僅我們自己的意見、方式可以放棄,甚至我們所做的善事正確的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棄。我們不必堅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參與者都能夠通過共事減輕煩惱、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滿了。

法王如意寶曾告誡弟子:不要惹眾生心生煩惱。

無垢光尊者曾建議修行人:一切按上師說的做,這就是最大的供養。又固執又不善於取捨因果的我們,也許應該時刻牢記聖者的教言。

佛經中道友們的聚會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來描述當時的情景麼?

根據大圓滿甯提金剛藏乘的觀點:只要師從一位傳承清淨無染、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視上師為佛,以堅定的信心至誠祈禱,自己的凡夫心就能與上師的智慧徹底相應,無二無別,靠上師的加持就能使自相續生起證悟。

法王如意寶十五歲時,懷著對無上大圓滿的強烈信心,至誠祈禱麥彭仁波切。每念完一百遍麥彭仁波切祈禱文,便仔細研讀一遍仁波切所著大圓滿竅訣精髓《直指心性》。如是反復,在圓滿念誦一百萬遍祈禱文、閱讀思維一萬遍《直指心性》後,心相續中生起前所未有的大圓滿境界。

然而,如果你認為這輩子只要跟著上師就不發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師決定,這樣做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你也許只是不想對自己負責罷了。我們這些人,無始以來上天入地,什麼都見過了,生生世世的煩惱傷心,一轉臉,又忘了,再來,還是渾渾噩噩糾纏不清。

釋迦牟尼佛說過:吾為汝說解脫道,當知解脫依自己。自己不下功夫,總想著上師會像扔石頭一樣把你扔到極樂世界去,上師能力再大、悲心再懇切也無法滿足你這個願望。

當初,米拉日巴尊者在絨頓拉嘉上師處求到大圓滿的灌頂和修行要訣。上師說:我此殊勝大圓滿法,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具有宿緣者不需修持,僅以聽聞就能解脫,乃極利根、具法緣者所修之法。

米拉日巴尊者心想:我以前學咒術時,僅僅十四天就出現明顯驗相。學降冰雹術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現在此法比咒術、降冰雹術更容易,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 佛,具緣者不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具緣之人。所以他什麼也不修,整天睡大覺。過了幾天,上師說:看來我無法調伏你,你還是去找聖者大譯師馬 爾巴羅紮吧。

現在交通通訊發達,想向哪位上師求法,坐上飛機、汽車一會兒就到了上師面前;或者在家裏,足不出戶通過網路、音頻、視頻聽上師講法;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比較方便看到。這些都是學法的便利條件。相比之下,以前的修行人為見上師、求正法而歷經的磨難要大得多。

法王如意寶少年時期從家鄉色達步行五百多公里到石渠江瑪佛學院拜見托嘎如意寶,沿途靠乞食維生,翻山越嶺,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之後在上師座下全面聽受顯 密教法,小小年紀也能和大人一樣忍受千辛萬苦而絲毫不動搖精進學法的決心。那時,法王如意寶父母雙亡,沒有人供養他在外求學所需的衣食,他只好常年靠江瑪 佛學院定期分配給僧眾的少量優酪乳維生。

他住的草坯房狹小簡陋,四壁透風。每當秋冬來臨,沒有足夠禦寒的衣服,便在屋裏挖一個大坑,坑裏填滿乾草,每天大半截身子坐進坑裏看書,以此取暖。晚上點酥油燈徹夜用功,累了就靠在坑壁上休息一會兒。

法王常常用全知無垢光尊者依止持明上師革瑪燃匝的故事來鼓勵自己。無垢光尊者在最貧困的時候,曾經靠區區三藏升糌粑粉維持了兩個月的生活。每當下雪,就鑽 進一個牛毛口袋裏取暖。這個口袋既作蓋被又當褥墊。儘管條件如此艱難,尊者仍然堅持不懈在革瑪燃匝上師面前恭聽了諸多法要,被人們稱為更欽耶尼雅巴” ——住在牛毛口袋裏的全知者。後來,尊者成為革瑪燃匝上師法統的傳人,凡見到、聽聞、憶念或接觸到尊者的眾生都將獲得菩提果位。

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際遇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意味著我們決心直面生活的實況,選擇把順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徑。但是,對有些人來說, 師的加持也許恰恰意味著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實況。你希望有一種方法,有一個人,能帶你超越這瑣碎而低俗的人生,進入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世俗的事務 不再讓你感興趣,這究竟是好是壞呢?如果你仍然想要成為,想要得到並且保有,不論目標是世俗的功名利祿、情感欲望,還是非世俗的名聞利養、神通境界,背後 的行為模式都是一樣的。你不過試圖用另一套東西來強化我執。
   
如果你失業了,你不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運氣不佳或者人際關係沒處理好,而寧願相信這是一項考驗,是上師或者諸佛菩薩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 禮。在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樁樁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會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應該摔在蓮花或至少是棉花上。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就 不會在意自己會摔得多慘。哪怕山窮水盡,比周圍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這份坦然和決心,已足夠令我們的生活開闊而富足。
   
我們聽從上師的教導,開始聞思佛法。佛教經典的文學之美、邏輯之美、思維之美,各種理論、概念、公案讓你振奮讚歎,但這一切如果沒有融入你的心相續轉化成 你個人的領悟,對你來說就只是一堆知識。法王如意寶以前常說:聞法是為解脫,不為積累、賣弄學問。儘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識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 世人炫耀,但這並不能保證減少你的困惑。若沒有對上師的堅定信心並隨時祈禱上師加持,我們在聞思修過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習氣的影響,而成為一種囤積行 為,囤積學問,囤積經驗。
   
從前,那諾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負盛名的班智達,精通三藏,辯才無礙,但智慧空行母卻提醒他:你只是精通詞句而並未徹底證悟。尊者知道空行母所言正中他的 要害,於是毅然放棄一切功名成就,從零開始跟隨帝洛巴尊者學法,受盡磨難而始終心無旁騖地追隨上師左右,最終在上師的加持下證悟諸法實相。

大圓滿傳承祖師嘉納思紮尊者和布瑪目紮尊者,也有過類似經歷。兩位祖師都曾五百世轉生為大班智達,卻始終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覺。後來金剛薩埵在空中示現,給予指點,他們先後遠赴東土拜熙日森哈尊者為師,依靠上師傳授的大圓滿竅訣終於證得佛果。
   
佛法強調聞思修並舉。聞思的同時,我們要修法,要用親身體驗去印證佛法的教義。對剛入門的人來說,實修往往充滿神秘感和吸引力,但當你滿懷躍躍欲試的熱 情,請求上師授予那傳說中奇妙無比的高深法門時,他要麼微笑不語,要麼建議你去磕頭、持咒,或做其他諸如此類、再平凡枯燥不過的事。你簡直不明白他為什麼 要這樣打擊你的積極性。

難道不需要做點兒什麼與眾不同的事就能成佛嗎?難道磕頭、持咒與開悟有必然聯繫嗎?你開始懷疑上師是否真的願意教給你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自我就是這 樣,只要不如所願,很容易就陷入猜忌當中。你想有所作為,想超凡脫俗,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現。因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夢如幻,我們才投入到宗教修持 中;而如果這種修持總也無法滿足成功欲,我們便想:精神修持大概並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實可靠;如果花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世俗營生上,不至於會像現在這樣一 無所獲。我們就是這樣在世俗與宗教、物質追求與精神修持之間跳來跳去、搖擺不定,而實際上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修行路上堅持不懈,做到這一點比我們預想的要艱難得多。我們只有在自我感覺越來越好時,才相信自己走對了路;如果情況沒有變好,我們就會猶豫不前或乾脆 放棄。不幸的是在修行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裏,大部分人都會感覺很糟糕。以前因為散亂,我們根本察覺不到自己有多浮躁僵硬;而通過心的訓練,我們也許是此生以 來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混亂。這讓很多人感到難堪甚至無法接受,但這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如果不能面對自己的混亂,定力將無從談起。經論中說:修行之初,我們 的心像高山上飛流而下的瀑布,喧鬧雜亂;一段時間後,心變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濺、勢不可擋;再後來,心像大海,遠看平靜如鏡,走到跟前還是會 發現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後,心像高山,堅毅沉靜、巍然不動。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圖非凡,這是上師要傳達給我們的第一個資訊,可我們往往要在吃盡苦頭之後,才會明白這個道理。所謂平常心是道。上師 建議我們持咒、磕頭、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讓我們逐漸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消退好高騖遠的衝動,在平實中體會修行的滋味。你看《金剛經》裏第一段寫 道:佛陀與弟子在舍衛城外的樹林裏靜坐,到了吃飯的鐘點,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裏挨家挨戶乞食,回來吃完飯,疊好外衣,收起碗,把腳洗洗乾淨,拍拍坐 墊,繼續靜坐。圓滿無上正等覺、堪受人天供養的佛陀,過的就是這樣平實的生活。等幾百萬遍心咒念完、十萬個大頭磕完,儘管你可能還是觀想不清佛菩薩的形象 和壇城的細節,但是你的心安靜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圓滿大手印之類的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修行對你來說, 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體、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飯、睡覺那樣。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皆具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佛性、本來面目、心性等等都指向同一個東西。它如如不動,一直就在,不是要等到未來某個時間點才會出 現,也不是從上師那裏移植過來。上師能做的只是幫助你把背包裏不必要的破爛什物都扔掉(看看你這一路走來竟帶了多少不必要的行李!),直到裹在其中的如意 寶珠露出來。
   
起初,米拉日巴尊者到馬爾巴上師那裏一心想求即身成佛的法門。他認為必有一種方法是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能夠像點金劑點石成金一樣,把他從凡夫頃 刻間變成佛。他以為上師必定會一口答應他的請求。但是他錯了,無論他做什麼都得不到上師的肯定。除了打罵,上師連半句口訣也不傳給他。

就在他第一次因為傷心失望而痛哭時,上師跟他說:對法不能太誇張,不過據說你是一個精進的人,若能勤修我的竅訣,或許此生也能成佛。並且安慰他:如果 他能按上師的要求修建房子,就傳他竅訣。當別人都去接受上師灌頂、傳法時,他卻要忙著背土石建房子。每次房屋即將竣工,上師都會一頓痛打,命令他重建。他 的背爛了,的影子卻依然看都看不到。就這樣日復一日,苦難、委屈、瑣碎的勞作磨掉了他的傲慢和浮躁,也平息了他急於求成的衝動。他不再以為往昔的業 障是隨便說說就能清淨的,也不再奢望即身成佛,他甚至放棄了繼續求法的打算,準備一死了之。而就在這時,他和上師之間的障礙清除了。上師終於同意向他傳 法。

上師說:為了淨除你的罪業,我叫你來建築息、增、懷、誅的房屋。我把你從灌頂的會座中趕出去,又做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可是你不起絲毫邪見。這表示將 來你的弟子和法統學道時能具足信心、精進、智慧、慈悲等一切弟子應具的條件;修道之時,皆能於此生無大貪著,有忍苦精進修行的毅力;最後生起覺受證解,具 足慈悲和加持,成為圓滿具相的上師。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過文字流傳下來,而佛法的真諦只存在于上師心裏。它的傳承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以心傳心。當你放下成見、偽裝和打算,不再牽掛、焦慮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開。只有到這時,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師一直在試圖傳遞給你的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