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

原文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授課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授課日期:2005.3.12~3.13
授課地點:台灣台中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中譯整理:堪布羅卓丹傑

一、前言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發願為了利益盡虛空的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及苦因,得證究竟的快樂與殊勝的佛果──帶著如是的菩提心來聽聞佛法。

今天大家有緣相聚,一起學習研討「遙呼上師祈請文」,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這部祈請文在寧瑪、薩迦、格魯、噶舉各教派中都非常的出名。在金剛乘的修持法門中,加持的根本上師、成就的根本本尊與事業的根本護法,這三者是修持密乘最重要的部份。其中,為了能讓加持入心,需要修持上師相應法,而「遙呼上師祈請文」即是上師相應法當中一個重要的法門。

尤其當修持「遙呼上師祈請文」,例如「大手印」或「大圓滿」等口訣傳承的法門時,若是自身不具備根本上師的加持,只是自己讀誦而盲修瞎練的話,那麼想要圓滿證悟是很困難的——實修甚深法教的要點就在於一定要具備上師的加持。因此,「遙呼上師」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遙呼上師」的「上師」主要是指教導、指引我們特殊心性口訣的根本上師,同時也代表所有傳承上的祖師,例如我們直接或間接向其學習口訣、得授灌頂的所有上 師。因此,「遙呼上師」的意思是:向根本上師為主,與傳承上師為輔的所有「上師」來祈請。尤其文中提及了寧瑪、薩迦、格魯、噶舉各大教派的著名上師的名 號,全部都要祈請。為什麼呢?因為各個傳承的法脈都互有關連,例如噶舉派也融合有寧瑪派的法教,同樣寧瑪也依靠噶舉,或者薩迦依靠寧瑪,因此可以說,各教 派間的大師們沒有一個是只單獨學習一宗一派的,而是互相參學、互結法緣的。

各位大都知道依止「根本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修持密乘法教時,沒有上師是不行的。然而可能有人會問:

「我沒有上師,但是我有本尊,這樣可以嗎?」

這是不行的,因為就次第來講,首先要有上師,再修本尊,之後再修持護法——當知道上師的重要性之後,就要專一至誠向上師作祈請︰當高興的時候,不忘上師; 痛苦的時候,也知道上師在看護著我。總之,無論任何時候相信上師您都在身邊,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給上師,具備全然的信心盡捨一切。

各位一定要帶著這樣的信心來聽聞、思惟此次的課程,然後念誦祈請,如此才會有大利益。但是,如果各位只是把「祈請文」當成一種知識來學的話,這樣的心態就不太好了——此次課程的教學與聽聞,主要是為了實修,而不是作學問。

過去有許多噶舉派的大師,雖然沒有學習過許多經教理論,但是依靠著對於根本上師的虔誠,得到了上師身口意的加持,如此即能得到證悟。因此,當各位有機會閱 讀祖師們的傳記時,不能只是當故事書來讀,而要真正深刻思維與感受故事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譬如帝洛巴與那洛巴、或者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表面上看 來只是師徒之間相處的一些故事,但重點是闡述出弟子具備虔誠信心重要性。

當一個弟子具備了虔誠的信心時,事實上不需要做太多的經教學習,例如密勒日巴大師,傳記中並沒有記載他學習過任何經教,他僅僅具備虔誠具足的信心:完全相 信一切上師的指導都是對的,完全相信一切上師所說都是口訣、都是教授。無論上師對他示現慈悲相或憤怒相,他都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師的教授與口訣;因此他從未 喪失過對上師的無造作的虔誠信念──這就是密勒日巴大師能夠在一生成佛的原因──因為他具備了百分之百的虔誠信心,同時因而得到上師的加持。這兩者的具備 (「虔誠信心」與「上師加持」),幫助密勒日巴大師在一生當中成就。各位如果好好閱讀他的傳記,就能感受到這一點。

岡波巴大師曾經發願說:「無論上師做任何的行持,他都是利益眾生的,都是不可思議的。」﹝1﹞岡波巴的上師是密勒日巴。此處岡波巴大師提到,無論密勒日巴示現任何的行為,他都完全相信上師這麼做,是為了利益眾生、降服眾生的心的緣故。上師一切所行皆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更要帶著虔誠、恭敬的淨觀來祈請。反之,如果我們生起了懷疑的心,認為「上師是不是做錯了?」而信心退失、生起邪見的話,那麼,原本有的一點點的修持功德,也會壞失。因此,無論上師任何好壞、利害的行為示現,都是為了「利他」而作,更是為了利益我等修持自心最好的口訣。岡波巴大師說,如此的淨觀,祈願能在自心中永遠保持,也希望所有眾生都具備這樣的淨觀。

同樣,其他的祈願文中也提到:「對於具德上師之傳記,剎那短暫亦不生邪見,觀視所作皆善之虔敬,願得上師加持入於心。」﹝2﹞ 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上師的加持呢?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不生邪見──對於上師身語意的行持,不生邪見。

二、生起信心──相信上師一切行為示現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作。

具備這兩點,即可得到上師的加持。因此這裡是在告訴我們,要透過自身的修持才能得到上師的加持。並不是說每天跟在上師身邊就能得到加持。因此,能否得到上師加持的關鍵在於我們對於上師的行止,是否已經斷除邪見,並且具備信心。

尤其我們噶舉派,正是「虔敬心」為主的實修傳承﹝3﹞,這裡指的即是上師相應法而生起的虔敬。「顯宗」視上師為「善知識」,但在金剛乘與實修上來講,視上 師為「佛」,具備這樣的信心才能得到加持,這就是上師相應法。因此,認為上師是「善知識」、或者是「佛」的化身,這樣的態度是顯宗的見解,在金剛乘修持時 要具備的信念是:上師的恩德比佛還大。

以上簡短的介紹「上師相應法」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師徒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用凡夫的「心」(仁波切說英文是common sense)去臆測的。這裡要談得是一個重點,當我們具備了虔誠的信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平時一直強調:根本上師只有一位,不會有兩位。但傳承的上師可以有 很多位,可以有百位,甚至千位。因此,噶舉祖師的道歌中說﹝4﹞:「雖然具名上師有百位,但是具恩上師只有一位。」意思是說具名的上師也可說是傳承的上 師,或者只要我們依止過的上師,都可以稱為具名的上師,可以有很多位,但是對於指導我們心性、具備大恩的根本上師只有一位。

有了以上的認識之後,再去修持本尊法會更容易,之後修持空行護法的修持,才會真正的有效益,這就是上師、本尊、空行的一個次第。相反的來說,如果「上師相應法」的修持不圓滿,就算修了在多的本尊也不會有幫助。這是很普遍發生的問題。

不僅如此,「上師相應法」可以說是密乘法的一個入門處。

同時,如果上師相應法沒有修好,我們還會有一個問題是妄念太多,覺得「可能這個上師不錯,那個上師也很好,可是還有一個更好的...」選上師變得好像逛街購物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就是因為上師相應法沒有修持穩固的原因。

總之,在我們開始念誦祈請文之前,要對於「上師相應法」的重要性有認識。

二、經名

「遙呼上師」:無論上師是住世,或者已經圓寂,這是沒有差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一個弟子具備了發自內心深處、徹骨徹髓的虔誠信心時,上師就在他 的身邊了,這時只要他一向上師祈請,上師都會聽到、看到。但是,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虔敬信心,那麼就算上師在身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遙呼上師」的意思即是:隨時具備信心來祈請上師、憶念上師。許多道歌中時常會有一段文字﹝5﹞:「知道上師即是自心的瑜珈行者...。」意思是說:當這個瑜珈行者證知到自心與上師無別時,那麼上師無論是住世還是圓寂,他都不用再擔心難過了,他已經安心了。

「虔心悲切」:藏文表達的意思是,好像拿根釘子要釘在你的心上,就是那麼深刻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當一根釘子釘在心上是會很痛的,我們只要一想到上師的時候,就好像釘子扎在心上,是非常深刻的想著他的。但是這意思並不是一想到上師你的心就痛了,不是這意思,而是當你一想到上師時,你虔誠的心是那麼地深刻, 那麼的恭敬,信心是那麼的強烈,這就是虔心悲切的意思。

「遙呼上師祈請文」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蔣貢康楚仁波切」,但是另外一個傳承的說法是由「蔣揚欽哲汪波仁波切」所寫的,為什麼最後要將作者寫為「蔣貢康 楚羅卓泰耶」的原因是:他們兩位的心意幾乎是一樣的,他們兩位是非常好的道友,所以為了一個殊勝的緣起便寫上蔣貢康楚仁波切,在西藏他們兩位的名字是可以 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的。

三、正文

「拿摩 咕如 貝」是禮敬上師。

「『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中均頗富盛名。而欲求加持之鑰,應以出離心虔誠恭敬地籲請, 而非僅出於口頭或文字而已;應從內心中、骨髓深處生起。堅信『除上師而外,已無其他更殊勝之佛矣!』以悅取之聲調唱誦。」

「『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中均頗富盛名。而籲求加持之鑰,應以出離心虔誠恭敬地祈請, 而非僅出於口頭或文字而已」首先遙呼上師祈請文在各教派都頗富盛名,而依止的加持即要以出離心虔誠恭敬的祈請。遙呼上師是非常出名的一個祈請文,但只是有 名是不夠的,最主要是祈請的弟子必需要以  (1)出離心 (2) 真實虔誠恭敬的心來祈請,不只是口頭或文字說說而已。

「應從內心中央、骨髓深處生起。」
這個比喻是很深刻的,平常我們說天氣真是很冷啊!冷得我骨頭裡面都在冷,這個比喻是說只要向上師祈請,這種恭敬虔誠心不 只是皮肉上的感覺而已,而是真正冷到裡面,從內心骨頭裡面感受到的,這是一個深刻的比喻,我們說恭敬還是要從心中生起,而不是從骨頭上起,這意思是比喻要 有這麼強、這麼深的信心。因為有時候要解釋述說出它的深刻、它的恭敬、它的加持有多麼殊勝,有的時候文字是形容不出來的,只好用比喻的方式,所以這裡用骨髓深處的比喻法來形容。很多東西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就像龍欽巴尊者(寧瑪派一位很出名的大成就者)說到:「尤其是教授有關心實修的口訣,關於心性方 面,很多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甚至在那時候連佛都說不出來的。」

「堅信『除上師而外,已無他更殊勝之佛矣!』 以悅取之聲調唱誦。」就是要非常堅信的祈請我們的上師。

接下來到了正文。

「喇嘛 千諾」就是上師鑒知我!鑒知(千諾)的意思就是請您想著我,請您憶念我,知道我。「千」是藏文裡面的一個敬語,白話的意思就是上師請您知道我,任何時候請 您看著我知道我。如果你文法沒有搞懂,看到喇嘛千諾會認為是我知道上師。這裡是請誰?請哪一位上師知道我呢?「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這裡所指的根本上師,就是強調在眾多上師、各個上師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那一位,比喻來講,就好像一棵樹,一棵大樹有非常多分支,全是從樹根生長出來的,所以說當我們在修持 的時候,真正要讓最殊勝的加持融入到我們的心中,唯一要靠的就是根本上師,就像大樹的根是一樣的。

以下介紹上師的功德:「三世諸佛之自性,教證正法之根源,聖眾僧伽之主體。根本上師您鑒知!」

「三世諸佛之自性」可以說根本上師就是佛法僧三寶自性之總體,而不只是念念、說說而已,是真的對三寶的體性所有了解而說出來的。三世諸佛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教證正法之根源」佛法僧當中的正法可分為二個,即教法與證法,教法指的是透過聞思的學習之後,而將聞思所學到的經教運用到心上來實修叫做證法,意思是教證二法的根源也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聖眾僧伽之主體」是指小乘的聖者、大乘的聖者,在彌勒菩薩所寫的《現觀莊嚴論》當中將聖眾僧伽分為四種:聲聞聖眾、緣覺聖眾、菩薩聖眾、及佛聖眾。在這裡所指的聖眾僧伽主要是指前三者,主體就是最主要的那一位,在所有的聖僧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根本上師。

「慈悲加持之鉅藏,二種成就之生處,事業所願悉賜予。根本上師您鑒知!」

「慈悲加持之鉅藏」指加持的根本即根本上師。

「二種成就之生處」二種成就是指共同的成就跟殊勝的成就。這二種成就可以說都是依靠修持本尊而來的,本尊修持的根本、生處也是根本上師。共同的成就是指依 靠一些外在的物質或依靠持咒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得到成就,不論是外道或者是佛教徒也好,都會使用的方法,所以叫做共的成就。另一種說法,共同成就是此生當中 的成就及利益,譬如在此生當中可以得到長壽、財富、智慧增長、或者能消除病痛煩惱等等,就是一般共同的成就。殊勝的成就指的是究竟圓滿的成就。它是出世間 的,譬如心中能生起究竟的智慧,或者證悟到萬法的實相,就稱為殊勝究竟的成就。這二種成就的根本就是要修持本尊法,透過本尊才能得到,而本尊跟我們的根本 上師是無二無別的。

「事業所願悉賜予」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事業可以分為息增懷誅四種。因此在這裡我們相信、虔誠的生起信心,知道一切加持的根本、成就的根本、及事業的根本都是我們的上師,因此接下來說:「根本上師您鑒知!」根本上師請您鑒知我。

接下來的幾段提到了法身、報身跟化身,法身即是阿彌陀佛、無量光佛;報身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是蓮花生大士,他們三位與我們的根本上師是無二無別的。一般我 們對於三身的解釋非常多,本性空可以說即是法身,自性的明是報身,任運的顯現是化身,這就是基位三身的解釋。當圓滿了究竟基位三身的修持後,就可以得證果 位的三身。是誰可以見到果位上的三身呢?法身,已經完全清淨了業力的眾生才能見到。報身,是清淨一部分業力的眾生能見到。化身,是還沒有清淨業力的眾生都 可以見到。

「上師無量光佛鑒知我!祈自離戲法身界垂顧。我等流轉輪迴惡業眾,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
「上師無量光佛」是他的外顯形相為無量光佛,但是他的本質跟上師是無二無別的,因此稱上師無量光佛。

「離戲法身」法身是遠離各種八邊的戲論,遠離八邊就是遠離生、滅、斷、常、去、來、一(非一)、異(非多)。所以我們常說離戲,離戲的意思就是遠離這八種的戲論邊。這在龍樹菩薩的著作中有非常清楚的解釋,在《中觀根本論頌》中介紹到,龍樹菩薩在對佛陀的「讚頌文」中使用了遠離八邊的讚頌。「法身界」就是剛 才提到三身中的法身,有時稱為三身或者是四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及自性身,為何將法身擺在第一個位置?所有的報身、化身及自性身是從哪裡出生的?安住 於哪裡?它們的根本就是法身。所以法身就是最根本的一個基礎,有時也稱法身為無漏的身,如果各位看到無漏身不要覺得很驚慌,它其實指的就是法身,不用擔心 怎麼又多出一個身了! 所以說一切無漏的功德都是由法身而生起的。 這句的意思是祈請無量光佛從殊勝的法身界中,慈悲地眷顧、垂顧誰呢?如何來垂顧?指的垂顧 是:

「我等流轉輪迴惡業眾,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希望與上師無別的無量光佛能垂顧所有的眾生,在種因及三業等各種的業煩惱都能消除,在果上的痛苦也能消除,從輪迴當中能解脫,「得被接引至大樂清淨土」。

投生淨土不一定要斷除所有的業煩惱,透過虔誠地祈請阿彌陀佛,或者清楚觀想淨土的形相,再念誦阿彌陀佛的咒語或名號時,就算不消除我執,不消除煩惱也是可以投生的,這是阿彌陀佛特別對眾生的慈悲跟眷顧,這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特別是在淨土的經典裡面都清楚地記載著,這不是指投生至淨土,就不用除煩惱了,不是如此之意,真正消除煩惱是很重要的,因此不會在淨土的經典中聽到,阿彌陀佛說不用消除煩惱了,而是煩惱還是要消除,淨除煩惱是很重要的。

「得接引至大樂清淨土」指的就是接引至淨土。

第二位是向觀音菩薩祈請,這是屬於三身中的報身。

「上師觀音菩薩鑒知我!祈自淨光報身界垂顧。徹底平息六道之痛苦,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

「上師觀音菩薩」外顯形相為觀音菩薩,但本質自性是我們的上師,所以稱「上師觀音菩薩」。

「祈自淨光報身界垂顧」的淨光是指心的本性、心的實像,當我們形容心的本質、力量、功德的時候,可分為兩個部分而論:心的空分及明分的部分。空分的功德是 指無漏的功德,也就是法身;而明分的部分,就是淨光的部分,也就是報身。報身的意思是指它並沒有與法身分開,是從法身的本質自性當中顯現出來的顯像稱之為 報身。報身分為五種決定的報身:

處所的決定(地方):報身決定的地方是密嚴剎土。

時間的決定:指時間是流轉不息的。

教主的決定:指釋迦牟尼佛,它的本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謂教主的圓滿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殊勝莊嚴的報身佛。

眷屬的決定:是他的周圍都是菩薩,除了菩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眷屬了。

法的決定:只有大乘法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法門了。

在五種決定的報身界當中,觀音菩薩對我們垂顧,希望他垂顧我們「徹底平息六道之痛苦,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這裡的六道是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之苦痛及三善道(人道、阿修羅道、天人道)之苦痛都消除。

「拔濟三界輪迴出樊籠」(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根本從輪迴當中得到解脫的意思。

以下是提到化身,也就是蓮花生大士。

「上師蓮花生處鑒知我(蓮花生大士)!祈自北瞻蓮光境垂顧(烏金淨土)。濁世失怙弱小之眾生,願以悲心迅亟為怙佑。」

「上師蓮花生處鑒知我」是外顯形相為蓮花生大士,但本質自性是我們的上師。

「祈自北瞻蓮光境垂顧」 指的就是烏金淨土,也被稱為貓牛洲,這個地方就是蓮花生大士住的地方。

「濁世失怙弱小之眾生」這裡的眾生當初的是指藏族百姓,因為藏族的百姓生活非常的困苦,主要也泛指一切的眾生,濁世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 多、病痛多、各種災害也多,各種快樂越來越少,苦痛越來越多的時代就稱為濁世。所謂的「濁」在藏文裡就是非常污穢、骯髒的意思,越來越髒的意思,不是什麼 變骯髒了,最主要是我們的煩惱加重了,當一個人煩惱重的時候是不會有快樂的,痛苦會越來越多。

「願以悲心迅亟為怙佑」中迅亟則是以悲心非常快速的眷顧我們。

在我們對「遙呼上師祈請文」的文字上有所了解的時候,就要用悅耳之聲來唱誦,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會因為音樂的調子而有不同的感受,悅耳之聲能讓我們真正發 起感動的心,所以我們要了解上師的解釋是什麼之後。再思維他的功德,要以一種悅耳的聲音來唱誦它。我們看到很多大成就者都流傳下來許多的道歌,在西藏很多 的道歌都是用唱誦的,譬如說印度有很多「朵哈」,如薩惹哈道歌,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就這樣唱著,那麼就只是一種唱歌而已,那是沒有太大幫助的。所謂沒有太 大幫助、沒有太大利益即是得不到上師的加持力。

「上師智海王母鑒知我(依喜措嘉—蓮師空行母)!祈自大樂空行城垂顧。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度脫至大解脫之境域。」

「上師智海王母鑒知我」即是依喜措嘉佛母,大家應該都認識她,這裡提到的空行母有兩位,一位是依喜措嘉,另一位是南達爾瓦。是蓮花生大士在修持秘密金剛乘 時,為了生起大樂智慧的空行佛母,佛母在外顯現是依喜措嘉,但內在的本質卻是大樂的智慧。「上師智海王母」是外顯為智海王母,本質是上師之意。

「祈自大樂空行城垂顧」,空行分為大、小兩種,此處的空行是兩種都有,密乘分為外密、內密及秘密的修持,空行的修持是秘密的修持方法,所以這裡不多做解釋,扼要地講就是空樂的智慧,就是從大樂空行城裡垂顧我們。

「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度脫至大解脫之境域」 意思是幫助我們從輪迴三有海中出來,安立我們至解脫的境界。

以下是向傳承祖師祈請。

「教藏傳承祖師鑒知我!(教傳傳乘即從金剛持傳下來之口授傳承,巖傳傳乘即蓮花生大士巖藏法本及教授之傳承)祈自雙運智慧界垂顧。穿越自心迷妄之暗室,願令生起證悟之慧日。」

「教藏傳承」在寧瑪巴的傳承分為兩個,第一是教傳的傳承,第二是巖傳的傳承。第一教傳傳承是蓮花生大師當時在西藏,親口傳授下來的口授傳承,譬如不為具有儀軌的傳承,及指引心性的口訣教授的傳承等等,都是由蓮花生大師當時親口傳下來,透過不間斷的口耳相傳,沿續到現今的傳承就叫做教傳傳承。它也被稱為遠的 傳承,這傳承的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各種儀軌的修持,有關各種壇城、有關口訣,非常豐富。第二種巖傳傳承是當時蓮花生大師將一些重要的口訣教授或是修持儀軌巖 先藏起來,同時他也預言授記未來會有哪一位伏藏師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將被他取出來,後面的這些教法叫做巖傳傳承,它也被稱為近的傳承。有時候各位也會聽 到一些新的傳承或舊傳承的說法,新的傳承指的是巖傳傳承,舊的傳承指的就是教傳傳承。所以寧瑪派的行者如不是修教傳傳承就是修巖傳傳承而已。

「教藏傳承祖師」是指外顯形相是傳承祖師,本質跟上師是一樣的。

「祈自雙運智慧界垂顧」雙運在中觀裡面是常用到的,在金剛乘裡也是一個常用辭,中觀談到的雙運是,如要生起中觀證見時,會有四種覺受(知空、離戲、雙運、 等智或是平等)當中的一個,這雙運就是中觀應成派所說的。而在中觀應成派來講又有不同的四種覺受(顯相、空性、離戲、雙運),這裡提出的這個解釋是對各位 將來在學習這方面的見解時是有幫助的。這是在喜哇措大師之《中觀莊嚴經論》裡面提到的,淨印大師的著作當中也有。此處所談到雙運的智慧主要是金剛乘裡的講法,金剛乘通常分為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圓滿次第當中,以寧瑪派來說圓滿次第分成五種,這是當中的一個,是指方便大樂與智慧空性的雙運,是方便跟智慧的結合,雙運並不是把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而是無分別、任運而成的,所以在我們修持圓滿次第的時候,如果能了解樂中具備有空,空性中具備有樂,能夠證知空樂是 無二分的,它本來是任運自在的,這就叫做樂空的智慧生起,俱生樂空的智慧。並不是說透過一個修道的方式將它們兩個合在一起,而是它在根本上、修持上、在果 位上,這兩者向來是一體的。要認知體悟到雙運本質的方法,首先要依靠生起次第,之後才能體會到圓滿次第的樂空雙運,這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生起次第的修學是無法進入圓滿次第的。所以這裡句子中提到的雙運,就是樂跟空雙運的智慧,在這樣一個雙運的智慧界中垂顧我們。

「穿越自心迷妄之暗室」迷妄指的就是我們的無明,也就在還未證得樂空雙運的俱生智慧的時候,在沒生起這智慧時,我們都還在無明的暗室中,但只要我們證得了樂空雙運的智慧,我們就可以穿越這個暗室。穿越就是消除暗室的意思。

「願令生起證悟之慧日」是一個比喻,當證得樂空雙運的俱生智時,比喻就像太陽升起。以世俗諦的修持,平時我們念祈請文的時候觀想一個對境,如依喜措嘉,或 者是任何一個上師在自己的前面虛空而向他來祈請,希望生起證悟的心。但是究竟義來說,要了解的是並沒有一個自他分別的對境,而是自心就具備了這些力量,這就是在瑜珈行者,金剛乘修持當中分的兩種,一是造作的瑜伽修持,一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所謂造作的瑜伽修持,這方法是為了初學金剛乘、密乘的行者,在他們 慢慢進入到金剛乘時,透過一種造作的方式或叫做假的方式、非真的方式,如同告訴你有一個本尊要你去觀修他,向他祈請,透過這方式接引行者入金剛乘,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壇城本尊,這一切的觀修法門都屬於造作的瑜伽修持法。

在造作的瑜伽法中修持穩定之後,就可以進入無造作的修持,在無造作的瑜伽修持中,就是要五知沒有一個外在的壇城本尊存在著,而是在我們內觀自心時證知,一 切壇城本尊就是我們自心的顯現,與自心是無二無別,如此的一種觀修方式就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在觀音修持儀軌最後一句話提到:「自心與觀音是無二無別,因 此安住在法性體性當中」,這個就是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所以從勝義諦上究竟的顯示來說,我們常問到有沒有得到灌頂?我們是否得到上師的加持?有沒有得到成就?這都要以我們有沒有做到無造作的修持而決定,以上最主要的這一段是告訴大家,當我們在念誦祈請文的時候,是要透過一種造作的瑜伽修持方法向一個對境、 對象來祈請修持,更要了解真正究竟義是為了要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心而進入到無造作的瑜伽修持方法,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造作的瑜伽修持,它是 不會有太大利益的。


--------------------------------------------------------------------------------

問:剛剛講到根本上師只有一位,在觀想上師的時候,是不是以仁波切或者是法身、報身、還是像以法王或仁波切為根本上師?能不能以阿彌陀佛或者是蓮師為根本 上師?以仁波切或法王為上師、或是以蓮師或釋迦牟尼佛為上師,蓮師我們可能看不到,法王或者是仁波切是看得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本上師。

答:我們說要依止或跟隨一位根本上師、找尋根本上師,就是沒有辦法告訴你,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沒有辦法這樣子去指派讓他當你的根本上師,事實上有幾個要 點可以依循:(1)要找尋根本上師一定是我們過去師徒之間,有因緣具有這種法源,自然在今生你就會對他生起信心而依止他,這是自然產生的一種法源。(2) 通常根本上師一定是指跟我們一樣有一個肉身及五蘊身的上師,可能要依止見不到的觀音菩薩或是蓮師很難,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也不一定,因為就像佛所說的我 們凡夫是無法知道另外一個凡夫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所以可能我們依止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或是蓮師的化身也不一定。要依循上師的要點,共有兩個:(1)這位上 師是過去生跟我們有法源,今生我們自然會對他產生信心(2)依止的是跟我們同樣具備有肉身的一位上師。

問:仁波切剛剛提到空行,他分為大小是什麼意思。

答:因是密乘,不方便說,所以只說出它的名稱。


問:無造作的瑜伽,在勝義諦來講是不是代表自身就是已經具足了法報化三身?

第八頁,我等惡業眾出三有海,三有指的是什麼?

答:是可以這麼說的,最主要在顯宗裡面會這麼說,但是在金剛乘裡解釋的更深,無造作的瑜伽指的是透過根道果各個部份的功德來解釋它,比如說在大圓滿裡面在無造作的瑜伽時提到三身的時候,要用三身的坐姿來禪修大圓滿,利用三身的眼睛觀看的方法來禪修大圓滿,它講的更深。

三有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地下、地面、地上,另外一種說法是三界。


引用自  http://www.wretch.cc/blog/alpheus0610/275022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