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動的時候很容易說出發願的話,無明的時候容易忘記承諾的話”,這是人性的弱點。感動而發願,就要行動去還願,遇事而消願,大願也會變空願。發願有如開支票,如果會跳票,不如不開票;既然已開票,必須是鐵票,發願後行願,這樣才有效。



有一次,台灣幾位十分優秀的慈濟委員前來新馬,協助社會教育課程的推動。午餐時刻,她們非常高興地和我說,前一堂課她們舉行圓緣,許多學員在彼此心得分享過後都非常感動,而紛紛發願。我聽了,內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有人因感動而發願要多承擔,這是一股成長的助力;憂的是發過願之後,願力能夠持續多久?


願大力就大,
無願就無力,
要力大就要承諾,
承諾就是發願。


“感動的時候很容易說出發願的話,無明的時候容易忘記承諾的話”,這是人性的弱點。感動的一剎那容易觸動心弦,這樣的遇緣生心會讓心靈產生力量,再經嘴巴說出承諾,是為“發願”。感動雖然是短暫的一剎那,但有些人因感動而發心立願,並且以毅力恆持剎那 ,從此歲歲年年守之不動,人生境界因此改變。有些人雖也因感動而發願,然卻願力不堅,而讓大願變空願。


常常發願,但卻無法行願,謂之“恆立志”,意即立了很多志向,但卻有始無終、輕易動搖。有些人雖不常發願,但一旦發願則發大心立大願,願發得深也發得切,此謂之“立恆志”--立下一個目標專注的宏願,然後專心一志、勇往直前。


願大力就大,無願就無力,要力大就要承諾,承諾就是發願。有些人不敢發願,是怕發了願之後要還願,還願就是要去實踐,如此就要多承擔。所以,一個不敢承諾的人,同樣也是不敢發願,因為他擔心一旦承諾過後會被諾言綁住,而有所罣礙或失去自由,這是缺乏正念所致。


發心學佛要設定
學習的目標與方向,
修行才會有願景,
虔誠發願就會有
不可思議之願力。


習慣逃避承諾與承擔的人,也比較會逃避現實、逃避問題,這樣的人心理健康比較差,適應變遷的能力比較弱,這樣的人當他碰到困難的時候,常會說壓力很大,挫折感很重。愈不敢發願承擔的人,由於潛能一直無法被激發出來而卡在身體裡面,這才是真正的失去自由。也因為身不由己,一直無法做自己生命中的主人,這樣更無法做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有一次在幹部訓練營中,有學員提問:“怎麼樣的發願才是最真誠的呢?發願需要付出代價嗎?”


我回道:“發願”是學佛的人為自己所學之佛法,訂下一個努力的目標與方向,也是一種人生的理想與抱負。發心學佛還要設定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修行才會有願景,虔誠發願就會有不可思議之願力。既然發心立願,就要“立恆志”,而非“恆立志”。感動而發願,就要行動去還願,遇事而消願,大願也會變空願。因此,發願必須是虔誠的、恭敬的,必須心誠意正,才會心誠則靈。發願後就要付出行動,同時也不畏艱難困苦,雖有目標但不是目的,不講條件也沒有要求,既然無所求,就不會計較付出,當然也就不會有“付出代價”的錯誤心念。


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能,也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如此信心具足再投入承擔謂之“願行”;承擔之際也懂得發願承諾,願自己一心不亂謂之“淨願”,願自己乘願再來謂之“長願”,願自己成無上正覺,並廣度眾生則謂之“大願”。有正確的信仰,也有堅定的願力,再加上精進的行動,謂之“信、願、行”,此乃學佛三要素。也有如鼎之三足,三足鼎立,則人生必定是樂觀、積極、正向。所以佛家相信:即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但缺信願,還是不能往生淨土;行菩薩道而難行能行,但缺信願,還是難以乘願再來。明朝末年的開悟聖僧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味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它啟示我們,信心與願力在人生修道學佛的過程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感動之後心動,
心動之後行動,
精進不斷行動,
才能確保力量持續放送。


一旦承擔,就要時間不空過,要時間不空過,就要學習事事積極做。做事不積極的人,肯定也會拖延事情,當事情越積越多時,開始感覺壓力大而難以招架,於是失去了工作的樂趣。做事積極的人,會把握時間,將有限的時間用在重點上,由於做得有效率、有目標、有方向、有重點、有意義,所以當然就會有喜悅。做事不積極的人是在壓力中工作,在工作中失去樂趣。做事積極的人是在愉快中工作,在工作中獲得愉快。同樣是付出與承擔,我們要問自己:要選擇哪一個情境?


積極正向的思想會充滿力量,消極負面的思想也同樣具有力量,只不過前者具有建設性,而後者具有毀滅性。感動而發願,表示內在已心動,這是感動之際的性靈啟迪,但如之後力量不再,則表示感動只是一時而並未持續。此時“延續感動的力量”,就是我們要繼續努力修煉的功課。要讓力量持續,不能只靠感動,一時的感動要繼續昇華為無盡的感恩,這樣“感動之後心動,心動之後行動,精進不斷行動,才能確保力量持續放送”。


有人發願吃素,結果吃素容易持素難。有人發願守戒,結果守戒容易持戒難。有人因感動而發心,結果發心容易恆心難。有人發願永不退轉,結果沒過多久就因逆境考驗而團團轉。有人發願要把握當下投入慈濟,結果因“自礙”而無以為繼。由此可知,“堅心行願”對道業增長之重要。


那天午餐時,大家靜靜用餐,我則一邊用餐,一邊思考,一心雖二用,卻讓時間加倍使用,倒也有所體悟:


 發願有如開支票,如果會跳票,不如不開票;
 既然已開票,必須是鐵票,發願後行願,這樣才
有效。


 


摘錄自慈濟馬六甲分會資訊網http://www.tzuchimalacca.com/tc_world/tcworld84/1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